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挪威小鎮奧樂松的徒步商業街

遊歷過歐洲許多先進國家,不論是人口幾百萬的大城市,或是僅有幾萬人的小鄉鎮,在舊城區或稠密的市中心區域,都會有各類範圍大小的商業徒步區,有些位於整個舊城區內,緊鄰舊城內歷史建築如大教堂、市政廳等,或是位於舊城內的百貨公司、商店、餐廳等,即使位於舊城外或沒有保留舊城的城鎮,也同樣有商業徒步區的規劃。例如,挪威中部的重要觀光小鎮~奧樂松,就是一個例子。

人口不到五萬的奧樂松市區範圍不大,位於港口附近名為Kongens gate街道,規劃有市區唯一的購物徒步街,聚集當地許多紀念品店、餐廳、商店等。跟Kongens gate平行的Skanesgata大道,則是沿著港口的市中心南北向主要道路,商業大樓、銀行、停車場及公車轉運站都位於此。主要進出市區的車流也利用這條主要幹道,因此可以將Kongens gate規劃為行人徒步街或是所謂的慢行空間。(下圖)

下圖是位於連通Skanesgata及Kongen Gate之間的一條橫向(東西向)道路,鏡頭遠方可清楚看到港口,港口旁就是Skanesgata大道,平行的Kongen Gate街道在鏡頭這一側,橫向道路以不同道路鋪面,明顯區分出一般道路與徒步區/慢行空間的範圍界線,徒步區也跟道路旁的人行道連成一片。同樣在徒步區範圍四周道路,都有這樣柏油路面跟鋪石路面的交接處,路旁人行道上放置徒步區的標誌,或是放上觀光地圖等,並註明徒步區域管制車輛的時段。

在徒步區內的石板街道利用不同的鋪面手法,明顯界定出兩側的人行道,道路植栽以及車行路面含徒步區(下圖)。很多台灣人都誤會,以為商業徒步區就一定是禁止所有車輛進出,而真實的情況應該是說(在管制車輛的時段)「有限度的允許車輛進出」,每處徒步區也會因規劃的不同,而開放部分路邊臨時停車。徒步區範圍內的商家或住戶自有車輛,商家進出貨車、執行公務車輛、公共運輸車輛等,就是被有限度的允許進出的標的,以利商業運作及觀光遊客的方便。在車輛管制時段,商家就可把戶外桌椅或擺設品放到徒步區自家商店前,營造出商圈的景觀。

另外在接近徒步區一定會設置公共運輸停靠站,以便步行跟公共運輸互相連結的關係不至於中斷,這點在許多先進城市的規劃,是永遠不變的道理與作法(下圖),除了設置標準的公共運輸停靠站外,也會規劃徒步區的路外停車場,方便開車來的外地人,停車後可安心的步行來到,這樣步行環境的整體建設基礎,就是一個標準的設計思考。反觀台灣對於徒步區的規劃,不是對於車輛進出管制過於嚴苛,就是缺乏步行與公共運輸連結的設施,甚至對於公共運輸停靠站的環境或停車場設置位置,都對步行者造成很大的干擾或不便利。另外,原本長期缺乏人行道基礎建設的台灣城鎮,對於後續的改善計畫,也經常落於思考不周,或是屈於商圈利益的壓力下而不敢大刀破釜,因此面對商家反對就無法說服,實際推動後窒礙難行又走回頭路。

在這種「以步行與公共運輸優先的慢行概念」規劃下的徒步區,將車流與人流(包含公共運輸)加以有效管理後,即使是人煙稀少的小鎮,即使是店家數量不多的商圈,即便販售商品不夠吸引人,卻因為提供的環境安全舒適且不雜亂,而讓人想要停下腳步瞧瞧,或坐下來喝杯普通的咖啡,就不是一種很想趕快離開的感覺。在慢空間規劃概念下,鮮少看到橫衝直撞的汽機車,以及為了路邊停車而兩車相爭的局面,這些都來自整體城鎮都市規劃與交通管理的配套,還有相關軟硬體設施的工程與規範等。環境舒適後,很多衍伸出的都市美學以及當地文化特色,就可以恣意的表現無虞。

反觀目前台灣許多小鎮市區,仍是汽機車人到車到的生活行為,市區缺乏人行道的基礎下,不同的人車擠在馬路上互相干擾,互相看不順眼,整排商家都是以汽機車逛街而不是步行者,久而久之就會造成令人很想趕快離開,甚至沒有吸引遊客再次來訪的魅力,惡性循環下,造成商店生意萎縮,然後再把原因歸咎到他人身上。因此,歐洲徒步商業街道的成功,是建立在「公共」優先的共識下,各商家再各自經營,一起營造整個商圈環境的共好及永續。不論是上百萬的大城或是幾萬人口的小鎮,這麼舒適、優化的市區/舊城徒步區,就是基於這樣的概念而形成。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