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想想旅運的全球思維】舊城區的運輸與生活文化

被納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維也納歷史城區,跟其他文化遺產保護的歐洲舊城區最大的不同,除了城區範圍不小外,在於它並非僅保留中世紀或舊時代的城市氛圍,而是一種有生活延續,從維也納兩百年前的都市現代化到現在的,結合新時代產物、商業行為所改變、延續的生活景觀。歷史城區由百年前拆除城牆後的環狀林蔭大道圍起(詳見延伸閱讀文章說明),城內的商業大街-格拉本(Graben)大街及卡特納大街(Kärtner St.)在聖史蒂芬教堂廣場相接。二十世紀中葉後興建的地鐵一號及三號線,就在這兩大街下方,地鐵的興建結合大範圍的舊城人行步道規劃,維也納自豪的咖啡廳文化從室內延續到街上。

這種看似現代生活方式,不是後世的人工打造,而是延續百年前城市繁華氛圍而來。時至2018年的今天,新技術電動公車取代傳統柴油公車,持續營運著鄰近地鐵站與舊城區內的幾條巡迴公車路線(下圖)。現代運輸讓維也納的生活文化,不斷的向前邁進,既非僅守舊在老屋保存議題、亦非盲目在都市空汙議題,更非全新打造的都市更新爭議,而是一種具有與時俱進,跟生活融入、具有文化厚度累積的生活博物館。這種都市規劃的思維,沒有仔細觀察與了解,走馬看花的觀光客是不容易察覺出。不少人會納悶,官員出國考察為何帶不回什麼方法來改變自己的城市,而多數人其實本身也看不見為什麼。重點在於旅遊生活的體會,是不是能夠知道並看見歐洲城市「運輸與生活文化」在歷史時間軸上,每段時間點背後故事的關鍵吧!

轉載【都市運輸組織】[ 最適合人類的生活方式 就是步行 ]FB專頁201809151133
「人行空間為公共運輸之母,如果人行空間沒做好,公共運輸使用率自然低落。看看臺灣目前的人行空間品質,再對應到公共運輸使用率。人行空間的範圍不能只侷限在主要道路上,巷弄不設人行道又允許路邊停車的結果,就是人們必須不斷與車輛擦身而過,尤其是孩童的安全受到影響。 政府常以「人本都市」為願景,但範圍過大容易失焦。若要改善生活品質,應該縮小範圍、突顯重點,推動「步行城市」絕對是首要之務。」20180915增修
延伸閱讀:
在維也納歷史城區看見西洋建築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