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最早可以從古典時期的埃及、愛琴海、西亞及兩河流域開始探討,經過希臘化、羅馬化的延續,歷史語言、文學發展,逐漸形成今日全世界普遍認定與相互模仿的文明,從古文明遺跡、藝術文物等可以看出當時的生活文化、使用的語言、文學、哲學思想發展,以及戰爭對區域融合的影響。
西方語言文字最有趣的就是從埃及象形文字及兩河流域文明的亞蘭文字一直轉變成今日所見的拉丁字母,這歷經上千年的演化,已經很難想像兩者之間的關聯,卻可以從歷史語言研究中,發現種種的對等貨延伸關係。
象形文字的轉變為拉丁字母(埃及象形文字、閃族楔形文字、腓尼基文字到希臘、拉丁字母),與印歐語系內涵蓋亞洲的南亞、中東到東歐、西歐等國家的語言、文字。東方的象形文字轉變為漢語系的方塊字體,這些世界古文明發展出的象形文字,如埃及、中國,後來的轉變卻剛好南轅北撤。拉丁文字成為表音符號為主,漢字成為表意符號為主。依據歷史語言專家歸納,全世界文字分為表音、表意跟音意三種,古埃及象形文字因書寫便利的需要,發展出聖書體及僧侶體、世俗體三種,類似中國漢字的行書跟草書。幾千年以前,埃及聖書體將部分象形文字以該圖案發音定義為表音字母(符號),後來腓尼基人從閃族楔形文字的拼音概念,再結合聖書體轉變,發明了成為腓尼基字母。這字母後來成為希伯來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的根源,以及發展出其他如印度婆羅米字母、梵文(天城體)字母、持續延伸出泰緬、蒙藏語系的字母。而中國漢字發展行書、草書後,就沒有繼續文字發展變化,仍保留象形文字的意音文字特性,不像西方字母完全轉為表音字母,因而限制了中國文字千年來流傳受限,不若拉丁字母來得運用廣泛的命運。
西方語言來自輔音文字發達的歷史根源。最早的古埃及聖書體、楔形文字、腓尼基文字,都是輔音音素字母,也就是文章只有標寫子音,而沒有發展出母音字母。因此後世考古學家研究古代碑文或史料,必須自行添上母音(猜測當時的念法),才能唸出文字,而當時實際的文字發音已經不可考了。輔音字母的發展,源自於閃族語言的文法特性,利用腓尼基字母冠上母音而成的希臘字母,因為古希臘語言母音發達,跟閃族語系截然不同,因此古希臘人取腓尼基文字的特點,在創造出多個母音字母,成為現代希臘與拉丁字母的來源,同時豐富的母音系統,也發展出利於現代歐洲語言文法曲折變化的變母音(母音變換)規則。
【後記】
世界上存在的語言,與拉丁語系相對的就是漢語系,不但字體完全不同,組成文字結構的元素與方式也截然不同,雖然語法有些相似。漢語系在大中華及東亞地區持續發展,在東北亞韓、日等國的漢字運用,在東南亞地方成為當地的外來語,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台語(閩南語)也是漢語系中的一環,過去被無知的暴力強加禁用,導致台灣人普遍錯誤以為台語有文無字,甚至在台灣人普遍使用的口語(台語)中,其實也融入了荷蘭、英文、西班牙文、日文等外來語。台語(閩南語)與現代漢語、中古漢語、上古漢語的關係,就如同現代英文與拉丁語系的關聯性一樣,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