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旅人話題:JR大阪駅百年演進與台鐵車站的省思

日本許多JR車站都有上百年的歷史,即使今日現代化的車站外觀,看不出車站的百歲年齡,不過日本鐵道的發展,早已讓鐵道文化成為都市生活的一環。車站的歷史沿革,即使從現代化車站大樓看不出來,但是那移動、排隊、自動購票等種種行為,似乎是日本生活寫照之一。JR大阪駅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隨著車站北口Grand Front Osaka複合式商業中心2013年春開幕,整個大阪車站由南面延伸到北面,商業空間的擴大令人難以想像,一百多年前小巧的第一代車站。

還好在南口複合式大樓Station City藝廊以及南口騎樓樑柱上,掛著自1874年以來五個世代大阪車站建築的樣貌,讓人得以看出百年來的大阪車站發展歷史。1874年大阪-神戶鐵路開通之時,第一代的仿新哥德式赤煉瓦西洋式建築,相當有十九世紀鐵路(歐洲)肇始之初,歐式風格的車站影子。隨著日本鐵路網的發展,更多鐵路路線逐漸完成,大阪車站原來終點站式月台改為穿越式月台,車站大樓也往梅田地區遷移,1901年第二代車站完工,建築規模更加擴大。1906年鐵道國有化法令頒布,將當時許多原本由民間興建的鐵路收歸國有,日本國家鐵路網的發展更加積極。而市區內的交通,大阪市營地鐵前身-大阪市電在1908年開業,路面電車與鐵路車站交織的情景,成為日本當時仿歐市容的繁榮象徵。

在二次大戰前的1934年,鐵路高架化工程開始,隨後配合月台高架化的第三代車站在1940年完工啟用,是當時盛行的國際風格(如火柴盒方型外觀)的現代建築,主體建築為三層樓搭配中央五層塔樓,一旁的阪神急行鐵路(阪急電鐵前身)大阪市內路段同時高架化。經過二次大戰的砲火,車站一度休業後又復業,克難式的度過大戰後幾年。1964年東海道新幹線開通,大阪的新幹線車站北移三公里到新大阪車站,原來的大阪車站週邊鐵道用地就空了下來,1979年結合二十六層高複合式大樓的第四代車站完工,多了旅館、購物中心Acty、大丸百貨公司,直到2008年。2008~2011年期間,以高超的現代工程技術,大阪車站一邊營運,一邊擴大施工,逐漸擴充成全新的第五代車站,將第四代車站擴增更多空間,包含車站本體、北棟新商業大樓、南棟商業大樓擴建、車站大樓內的複合式購物中心等,2013年將車站北方廢除的鐵道用地,都更為Grand Front Osaka複合式商業中心。

從19世紀鐵道建設之初,到現在每日進出旅客超過40萬人次,JR大阪駅的百年演進,訴說了日本引進歐式鐵道之初,到內化為日本特有鐵道文化,不斷成長的鐵道及車站故事。日本車站內常見的時鐘擺設,不僅是車站的戶外裝置藝術,也是仿西洋歷史沿革中,最經典的車站細部建設。來自西化的歷史淵源,百年來日本鐵道更發展出符合自己國家、地區需求的運輸特色。軌道月台的擴充、高架化,列車進出站的順暢,旅客搭車的便利性,服務的自動化,種種的長遠考量,都是讓車站的發展一步步的邁向更有效率的下一個世代。先不用講車站大樓是否保留百年的古典建築外觀,單就車站內部的不斷改進與革新,符合現代二十一世紀的鐵路交通、通勤運輸需求,這點就是台灣鐵路與車站萬萬無法趕上的思維。

當今台灣還在討論哪些歷史車站建築、歷史鐵道資產存廢的問題時,日本老早在百年前,就有計劃性的將鐵道運輸朝向現代化邁進。像台灣許多還保留歷史建築的主要都市車站,雖然外觀將近百年,但是連內部設施也停留在百年前的規模。市區鐵路立體化工程落後日本幾十年不說,連上下月台的電扶梯、電梯等老年殘障設施,都直到2013年才陸續增建,更不用談車站因旅次增加的擴建與商業空間的結合。百年前幾十萬人口,跟現在上百萬人口的都市,居然都是同樣那座車站的規模,可以維持幾十年不變,內部陳設根本也沒有增加多少。日治時期五十年,這些都市的車站至少也都歷經改建、增建幾次,而日本人撤退後,台灣鐵路車站建設,可以說就此停滯了好幾十年。跟日本百年鐵道演進史相比,台灣鐵道建設的停滯、沒有隨時代需求演進而增修車站規模,這才是台灣鐵道文化堆疊得不夠,鐵道文化無法深入台灣各大都市生活,最根本的因素。因此,對於一個鐵道文化有斷層,人文關懷沒有延續的台灣,奢談鐵道歷史文化資產,如同對牛彈琴般,也令人可笑呢!
運輸旅遊專刊延伸閱讀
JR大阪站2014新貌
JR東京站丸之內2013年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