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世界歷史城區:慕尼黑舊城

走過世界三十六國,看見無數歷史古城,尤其是歐洲的城市。多年來的自由行,達到最高境界就是看見比較旅遊。從世界各地看見那歷史古城千百年來的發展,新的現代運輸工具穿梭在古老的街道、城門,人民生活傳承歷經幾十個世紀融合傳統與創新。歐洲各地的舊城區雖發展背景不同,但同樣有觀光客聚集的舊城徒步商區、十九世紀開發的住宅新城區,以及更現代的擴充市區。台南府城的發展有同樣類似的脈絡,雖然時間點晚了一些,且1950年後的變化劇烈,讓今日的台南少了舊城徒步區、現代公共運輸環境,更不用說那具有美感的市容,到底問題出在哪呢?拜二十一世紀的Google Map之賜,我們可以藉由衛星實境地圖,來一探究竟,將世界各地所見所聞,與Google Map相結合,整理為世界歷史城區系列文章。


德國慕尼黑是最早在2002年旅遊時第一座接觸的德國大都市,同時具有歷史古城、皇家城堡的德國第三大都市。德國因二戰後的歷史背景,原本首都(第一大城)柏林的分裂,第二大城漢堡位置偏北且大多觀光客比較陌生,所以慕尼黑就被取代成為法蘭克福之外,國人比較通曉的德國城市。探究慕尼黑建城歷史發現,早在羅馬帝國時期就有人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伊薩(Isar)河畔定居,十二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時代,慕尼黑開始建城,成為中世紀歐陸貿易據點之一,歷史持續發展,在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成為巴伐利亞公國的國都,後來公國升格為王國。由舊地圖看見當時挨著伊薩河建立的城牆與城門,城北方的皇宮及皇家花園,如今仍坐立在慕尼黑舊城的相對位址。(上圖)

舊城區內的大教堂旁有座歷史古城的模型(尚無),兩座高聳的塔樓就是慕尼黑舊城中心的位址,從模型上可以清楚看見許多現存歷史建築物的相對位置。再對照Google地圖(下圖),可以清楚看見八百年前的古城輪廓(白色虛線所示),如今可作為見證的除了城內歷史建築、城北邊巴伐利亞王宮及皇家花園外,就是那環形大道上保留的歷史城門。可以顯而易見的就是,現存環形大道就是過去的城牆打掉所變成的大馬路,就如同台南將舊城城牆打掉而成為現在西門路、小東路、勝利路是一樣意思。

現代化都市計畫濫殤於十九世紀中葉的巴黎,現代世界上許多都市道路有那筆直大道、環形道路、圓環系統等、方形街廓、公共建設、市郊都會公園甚至土地區劃等,大多學習巴黎而來。從慕尼黑舊城區外的方格街廓與建築綠地來看,也可如此歸納。如慕尼黑的中央車站(München Hauptbahnhof),以終點站的方式(歐洲大部分都是車站的形式),建於舊城西邊一個街廓外,另隔著伊薩河,另一座主要車站-慕尼黑東站(München Ost)在舊城的東邊,是城東新市區的主要車站之一。兩座車站以鐵路地下化營運通勤鐵路(S Bahn),穿越舊城區,地上道路則改為人行徒步區,原有與新建的捷運及路面電車,沿著舊城外圍或主要舊城路徑,將整座都市的新舊城區以現代交通運輸串連起來。

公車、路面電車、地鐵路線沿著環城大道環繞舊城到車站及新市區、郊區,幾條地鐵U-Bhan及通勤鐵路S-Bahn則從舊城區地下穿越,在市政廳廣場交匯,連結中央車站及東站,到大慕尼黑都會區各地。舊城區中形成一大區的徒步商圈及公共空間,結合自行車(Bike)、公車(Bus)、各種形式的軌道運輸(Metro)、人行(Walk),所謂的「綠色交通BBMW」的規劃就呈現具有歷史古城的現代都市樣貌與觀光、商業等生活型態。觀光客聚集的舊城區,跟著當地人一樣,享受著沒有混亂交通、違規停車、髒亂混雜的休閒購物環境,百貨公司、現代商店座落在城區內幢幢老建築內,外觀仍是百年前舊觀,但內部已經是現代化生活空間的格局,都市歷史美學與現代生活機能合在一起。顛覆台灣對古蹟、歷史建築、老房子,那不合時宜的法規、傻傻分不清的錯誤觀念。

上下圖對照:1.慕尼黑中央車站,照片為拜倫大道上的側門。2.舊城中心的瑪麗恩廣場,廣場上的新舊市政廳是慕尼黑的經典市容之一,廣場下方是連結東西向的S-Bahn及南北向的U-Bahn地下車站。3.卡爾廣場上保留慕尼黑舊城門的其中一座,這廣場是地上及地下電車、公車的轉運站之一,同時也是進入慕尼黑舊城徒步區的主要入口之一。4.太陽門廣場(SonnenTorPl.)是慕尼黑舊城太陽門(SonnerTor)的廣場,也是交通轉運站及,舊城徒步區入口之一。5.伊薩門廣場(IsarTor)是舊城保留三座城門的最西邊的一座,顧名思義,以前就是濱臨伊薩河畔的城門。6.城北邊的Odeons廣場(OdeonsPl.),增建一座紀念堂並改為開放性廣場,廣場旁是巴伐利亞皇宮(現改為皇宮博物館)及北邊皇家花園,可連結到稍遠的英國花園,如今還建築物及花園仍存在著,並且是慕尼黑重要觀光景點之一。

從2002年首次拜訪歐洲城市後,對城市歷史發展及路面公共運輸系統,有了真正的認識,改變過去懞懂的想法,跟之前認識的美國西部新興城市是絕對不同的城市樣貌,跟美東都市、還有具城市歷史的日本、甚至台南相比,美西城市比較少身後的城市發展紋理,而歐洲城市卻相當深刻且具研究價值。有人說,台南舊市區太老舊無法有現代化的改變,或有人說台南的街道太窄,無法引進公車專用道或路面電車,當我第一次拜訪慕尼黑時,這些說法一一被推翻,甚至根本是一種「藉口」。想想這些歐洲歷史城市的古城區,如何在二十一世紀的觀光、商業持續發展,慕尼黑舊城區比台南道路還窄的小路中,還可規劃人行道及公車、電車專用道,之前說這些是不可能的事,那怎可能在慕尼黑甚至其他城市自由行中看見這些不可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