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台南都會公園的今昔與中外對照

台南都會公園歷經十多年的興建,分成兩期工程,公園綠地及博物館,分別在2009年中及2015年初開幕,這座暱稱為「台南凡爾賽」的都會公園,因奇美博物館的加持,成為當初行政院規畫的四大都會公園中,最具新聞話題的一座。因為台南都會公園結合了台灣第一座,由民間出資興建後捐給政府,而且又頗負盛名的奇美博物館。

當2009年中,都會公園第一期完工啟用後,是一片剛開發完成的新綠地,鄰近台糖虎山農場旁。公園內部的花草樹木都是剛植栽,稀稀落落、光光禿禿的一片,除了一些卡通化人工建築物外,其實沒什麼看頭 ,連一旁虎山農場的林地樹木都還比公園的來得高聳濃密。當時座落在人工洩洪池上的半完工石造拱橋,還看不出具體模樣,僅知橋後方正在整地的空地就是要興建將來的博物館。如今2015年博物館、石橋、噴泉全部完工,終於見到完整的都會公園面貌。唯一不變的就是,鄰近都會公園82號省道高架道路跨越三爺宮溪的那座紅色弧形鋼索橋樑。

從2009年到2015年紀錄了奇美博物館,從平地而起的新古典建築以及周邊的景觀設計,《安德生遊記》擅長的比較旅遊,不僅比較了不同年份的都會公園面貌,也來個法國凡爾賽(Versailles)兩地的比較。首先比較的就是這座希臘神祇石橋,跟凡爾賽宮廷後花園通往大運河的草坪步道相仿,兩旁一樣豎立著十二座希臘主要神祇,只不過凡爾賽比較長,所以除了前後一對的花壇座外,每兩座相對神祇雕像間還需放置兩座花壇座,而台南都會公園的神祇石橋只有前後各放一對花壇座,不過,整體看起來還是模仿得相當微妙。

講求對稱、線條的法式花園,將綠地與藍水設計得相當調和,整座庭園的主要中心點,有座非常廣闊的噴泉,就是赫赫有名的阿波羅噴泉。這座噴泉也是台南都會公園模仿的對象。在拱橋前與公園正門間,那座阿波羅噴泉的原版就是凡爾賽的同名噴泉。太陽神阿波羅駕馭奔騰的馬匹,前鋒有吹螺及海豚的雕像,從水池中冒出,而台南都會公園的阿波羅噴泉以如出一轍的仿造類似的氣派,由水面浮出的效果,在夜間感覺更棒。只不過凡爾賽阿波羅噴泉經過四、五百年的歲月風霜,已經泛黃而變金褐色,而台南都會公園阿波羅噴泉,則呈現剛完工閃亮亮的白石光澤。

接下來講到建築,奇美博物館仿造十九至二十世紀初最廣為流傳的西洋建築樣式,這時期通稱新古典主義,來自於十六、七世紀巴洛克、洛可可風格建築達到極致奢華,經過民主潮流時代變遷後的反省,回歸古希臘、羅馬建築的對稱結構與元素,而演化出新古典主義建築。此建築跟巴洛克時期比起來樣式類似但裝飾保守許多,雖然仍延續希臘、羅馬建築元素,但也許配合當時建築材質與成本、施工考量與時效性,且這時期大部分是興建給大眾使用的公共建築,故建造時程可不能像巴洛克時代的皇宮建築,一棟建個十幾二十年。因此新古典建築跟巴洛克建築(以凡爾賽宮殿為主要代表),除了建築外觀在繁複雕刻、新舊建材與嚴謹對稱格局等,兩種樣式表現的不同外,更不用說巴洛克建築室內裝潢極盡奢侈浪費且冗贅多餘的細部工程,以現代工程管理時效眼光來講,應該是沒那個財力及時間去做多餘的浪費。

而進入二十一世紀,要模仿十八世紀的新古典建築或是二十世紀初回復奢華的新藝術風格(仿巴洛克),在工程技術及雕刻藝術雖然可及,但已不符時代潮流,故過去這些建築樣式就不會成會時下流行潮流,仍要表現這些樣式,在技術與成本限制下只好變通,另加入時下簡單的「仿古」表現。現在許多台灣新建的仿西洋古典樣式豪宅或商場也就是如此的表現,或可稱為「折衷」或「仿古」。二十世紀末全世界建築延續極簡風國際樣式演變,後現代主義主要億鋼骨與玻璃帷幕為主導,解構、不對稱的造型,似乎又可看做是現代主義的巴洛克誇張表現。仿西洋古典建築跟十九世紀新古典以及幾百年前的巴洛克時期建築相比,三分像但其實不一樣,說穿了,就是會再運用更多當代的元素,或說隨時代變遷的一種創新變革手法吧!但初步看來外觀都差不多,所以這也許是大部份遊客在歐洲,對巴洛克、新古典跟現代仿古建築一直難以分清楚的原因吧!
延伸閱讀
奇美博物館開幕之台南都會公園完整重現
台南都會公園第一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