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 星期五

旅人話題:日本麵 面面觀(蕎麥、烏龍、拉麵集錦篇)

日本庶民美食之一的麵食,可以在裝潢精美的連鎖餐館吃到,可以在車站或百貨公車飲食街吃到,也有在車站月台內站著吃,或是地方都市路邊攤來一碗。有當地人也喜歡排隊的名店,有觀光客慕名而來的連鎖店,也有一般默默無聞,卻是當地人飽餐一頓不可或缺的民家小店。蕎麥麵、烏龍麵、拉麵,這些不同時期由中國傳到日本的麵食,經過幾百年到千年的發展,就這樣演化為日本飲食文化的一環。日本麵面面觀,可真的不可小覷。

曾幾何時,台灣繼日本正統口味拉麵後,也開始流行正統日式烏龍麵。而在日本,烏龍麵已經發展到一個標準。麵身分為圓麵(圓切面)跟角麵(方切面),厚度(半徑)也有一定標準。手工打造的烏龍麵,以贊岐一地聞名,這是台灣刻板印象中的講法。其實日本烏龍麵散佈各地,各有不同的口感與特色。

在奈良三条坊吃到的烏龍麵,比較像來到台灣開分店的,菜單的選擇性很多,加料的不同也影響到價錢,要說料多味美也沒那麼絕對,倒是湯頭口味會因料的不同而改變。如海鮮蔬菜口味跟薄片牛肉,口味就不同。

另外就是咖哩口味的烏龍麵,在台灣的日式烏龍麵也有看到咖哩口味的,烏龍麵醮上日式咖哩醬汁,濃濃的湯頭,香氣特別口味也特別。

之前在大阪吃到的名店~今井,是以鍋燒烏龍呈現,一碗碗現點現煮的鍋燒烏龍,端上桌時再打開鍋蓋,清湯配多料,還有鴨肉,是今井鍋燒烏龍麵的招牌。

名古屋的烏龍麵有名的就是味增煮,一樣是現點現煮,用黑色陶鍋滾滾的上桌,以中筋麵粉做的標準烏龍麵厚度,口感相當厚實,嚼勁也十足,可以將一小口的烏龍夾到鍋蓋反面上吹涼,再慢慢享用。名古屋的飲食喜歡特鹹,所以那碗味增湯頭其實是吃不下的。

蕎麥麵(そば)也可說是日本麵的代表之一,據說也是從中國傳過去,不過卻是用了日本特有的蕎麥製麵而成,蕎麥與麵粉的混合比例,就成為日本蕎麥麵的特色與文化,有100%蕎麥的「十割」蕎麥麵,九成蕎麥一成麵粉的「九割」蕎麥麵,依此類推。

蕎麥麵的配料反映出日本庶民飲食的文化,簡單的豆皮或蔥花,加個半熟蛋,就是月見そば,地位就像台灣的陽春麵一樣,簡單的一碗麵,也是一般庶民溫暖的一餐。

拉麵~這個普遍知道是源自中國的拉麵,而且是約十八世紀才傳過去,卻在日本也發展出自己的一套,麵身由「手拉」拉麵技術,改為切刀技術,麵體的厚薄,也因應不同店家的特色而發展出各自的堅持,更不用說那湯頭,有北海道的海鹽、牛奶湯頭,到東京醬油湯頭,博多(福岡)的豚骨湯頭、九州特辣的地獄湯頭。而到二十世紀中葉才發展出拉麵的連鎖系統,向日本全國及海外擴展。

日本的庶民飲食加上了店家的堅持、廚師的用心,對食物花心思的巧變。拉麵不再是拉麵,而變成飲食文化的價值,幾百年下來,才能成為一種被傳承且能發揚全世界的飲食文化。「和食」(泛指所有日本傳統料理)在明治時代有了現代化的改良,保留傳統與現代化標準,這樣的努力讓「和食」在2013年12月,登錄聯合國UNESCO無形文化資產,在日本各地都看得到這些祝賀文宣。而,台灣的美食文化也是傳承自中國悠久飲食文化,但時至今日,除了讓觀光客直說「美味しい」、'good taste'外,那食物背後的文化內涵,價值傳承與標準化定義與學習,隨年代的累積這些傳統美食的厚度,有嗎?為何許多五十年前的台灣傳統飲食已經逐漸失傳,而現今留下的也只有商業外包裝,沒有歷史文化內涵的「產品」罷了!為何會演變成這樣?值得深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