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想想旅運的全球思維】不想被席地而坐 那就想點子做

最近台北車站因台灣境內Covid-19疫情舒緩,原本習慣被席地而坐的車站中庭大廳景象,台鐵有意要回歸真正的開放空間,禁止民眾再任意席地而坐。雖然這議題聲量不大,且僅止於台北地區、且有往來台北車站的民眾關心度較大,對其他地方的大多數人而言,也許是沒感覺或根本不知有這回事。但台灣的這些公共事務或公共建設,就是很巧妙的,會因考慮到相關團體意見,也許是小眾保衛團體、也許是既得利益者,簡單的事情反而變得很複雜。

其實周遊世界幾十國,看過上百座大小型車站、機場,類似的開放空間利用,幾乎不會成為什麼嚴重的爭論話題。歐洲不少大型的百年車站,沿用百年歷史的老建築,現代的月台與旅客動線規劃,早就因新增建設而移轉,留下舊有建築,如果是有紀念價值的,多半會被新舊融合的設計巧妙保留。例如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安特衛普中央車站(舊大樓)車站大廳(上圖),因超大挑高拱頂,而被稱為「車站教堂」。其中央大廳就仍維持完全開放空間,偶爾有一些公益或藝術團體,在此舉辦展覽或先前流行的「快閃」音樂活動。因旅客動線的改變,原本從二樓而下的大階梯功能,早已被大廳兩側的走廊以及後方的現代化電梯、電扶梯及商店街所取代。保留的中央大廳,完全成為開放空間,至於怎麼使用,那就是這座車站管理者的權力,而不是其上級政府或特定團體可恣意決定的吧!

上圖的鹿特丹中央車站,偌大的車站大廳,除了兩側各進駐旅遊服務中心及星巴克咖啡外,其餘的空間都是開放的,不過仍有設置休憩座椅及相關公共設施。大廳上方一座超長型的液晶螢幕,就播放著鹿特丹城市意象影片。2019年正值這座現代前衛設計的車站改建啟用後的五週年紀念,在大廳中央就立起臨時的新車站五週年紀念展。而寬敞的大廳空間,前方大門及兩側側門,各可通往不同的公車、電車轉運站及月台,大廳後方則連結車站付費區域的驗票閘門及月台商店,車站售票及服務處、VIP乘客休息處,則在大廳另一側的另一處空間,往地下捷運及停車場的樓梯、電扶梯、電梯等公共設施,坐落其中。因此整體大空間營造出的旅客動線,顯得必要且得宜,亦不見有席地而坐的情景,即使鹿特丹有不少亞洲及早期殖民地的移民。

(上圖)紐約中央車站那就更經典,同樣挑高的大廳,長久以來,在大廳中央的服務台以及上方四面鐘,早已成為當地人約在車站會面的地標。百年來的歷史照片,仍是呈現類似的使用奇景。這件事令人延伸思考,在社區大學工作多年,深深覺得台灣民眾長期以來對「公共」議題的漠視,每天忙碌於「私人」的汲汲盈利生活,公共空間與公共運輸向來都是很小眾的議題,但也容易成為特定團體的炒作話題。因此,許多類似的新聞事件,一群小眾的聲音常被媒體放大誤以為是大眾的意見或是多麽重大的國家政策。學習公民的理性參與、多元意見溝通與討論,不被霸凌追打的開放論述環境,也許是台灣邁向更民主、更理性思辨、更國際化,應給予普羅大眾的更多元教育管道與思考方向,而不能停留於過去「只會考試」、「計較分數」、「填鴨教育」、「被動思考」的桎梏中。提升人民思考能力的教育方式是目前亟待被投入的,而「人民」更應包含現住台灣的全體住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