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歐洲舊式路面電車移動的故事

記得十多年前剛到歐洲,造訪那些有百年路面電車歷史的城市,雖然剛進入二十一世紀,少部分城市有引進現代科技的低噪音、低底盤輕軌電車Low-floor LRV,不過當時城市街道上,還是存在許多幾十年的老式路面電車。尤其剛脫離共黨專制、開放不久的東歐城市,或是人口不多的中小型城市,數量更多。在布拉格,當老式電車行經歷史悠久古道橋上,那份懷舊情景,正是歐洲古城的移動之美(下圖)。只可惜當年不懂欣賞這些古董車,一直捕捉那新穎、閃亮的現代輕軌電車,其實這些舊式電車才是有城市底蘊的交通文化資產。

路面電車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第一個被引進到都市市區公共運輸的交通工具,最早發明的雛形,是從馬車轉變而來的公共馬車,由一到數匹馬拉著一個或兩個加長型車廂,可搭載更多乘客,作為都市內大眾運輸工具。歷史沿革可推到十七世紀的巴黎,不過開始發展是在十九世紀,隨著歐洲各地都市現代化展開而成為風潮。1870年代普遍流行的車型如下圖以Tram/Tramcar等字眼,美國大陸普遍用Streetcar, Trolley名稱,就這樣孕育而生。路面電車軌道稱為Tramway,Tram這字當時主要在定義車輛本身,跟車輛是以獸力、蒸汽或電力驅動無關。

電力驅動技術最早由維納爾馮西門子發明,1880年代引進公共馬車變成路面「電」車,而Tram這個字則繼續沿用。不久又發明了電力驅動的無軌電車,稱為Trolley,不過電氣驅動全面化是在二十世紀初才開始普遍。此時歐洲及美國等國家,路面電車(Tram)及無軌電車(Trolley)就成為當時都市市區內移動的公共交通工具。兩種電車在二次大戰前的1930年代持續發展,也出現了流線型設計款式,甚至後來出現的柴油公共汽車外型設計也類似流線型的路面電車。直到二次大戰後,1960年代,私人汽車的普遍化,多數城市的路面電車被拆除,消聲匿跡了一陣子,在1990年代以後,新技術輕軌電車問世才又回歸潮流。

回顧公共馬車Omnibus、路面電車Tram到二十一世紀的輕軌電車LRV,這種公共交通工具已經持續發展有將近兩百年歷史。在歐洲許多有百年以上路面電車傳承的城市,包含土耳其的伊斯坦堡(上圖),還保留著一些最早形式的路面電車模樣,單節(有單層或雙層)車廂、外皮鋼鐵鑄造內部為木造裝潢的復古電車,造型可以看出百多年前的原貌,大部分為開放式車窗無空調的老電車。這類復古電車的集電弓,也看出歷史的痕跡,又高又長的造型,跟現代輕軌電車的新式集電弓,明顯地看出百年演進的技術差異。

上圖為義大利米蘭保留的仍行駛中的傳統路面電車,C&T製造的ATM1500型橘色塗裝,1920年代車款,真的是古董級的文化資產。1930年代的美國,有一設計組織稱為Presidents' Coference Committee(簡稱PCC)設計出一款路面電車樣式,廣泛運用在美國的路面電車(美國稱Streetcar)市場,這種車型較傳統歐式車廂來得流線,性能加強,後來流行到歐洲、日本,甚至當時被列強佔領的亞太、中東、非洲地區,這款簡稱PCC路面電車在二次大戰期間,成為城市進步的表徵。

PCC路面電車相當耐用,很多城市保留的古董級路面電車,大多數為這時代的產物。即使在1950年代以後新建造或是改良戰前舊款電車,大多保留PCC車的特徵,如圓弧斜面的車頭、對開摺疊車門、較大車窗,以及跟舊式公車一樣的高底盤等。如上圖德國德勒斯登舊式電車,就是很典型的PCC車外觀。有些城市將這些耐用的車輛,加裝新的電子設備繼續行駛,或當作觀光、行銷活動用途,營造懷舊電車的噱頭。

兩德統一前,德勒斯登是屬於東德,屬前蘇聯時代的國家,這些舊蘇聯時代的東歐國家,舊款路面電車車型大多來自同一家東歐廠商。上圖克羅埃西亞札格雷弗的舊款路面電車,就是捷克ČKD廠商製造的TatraT3車系,是以前舊蘇聯時代東歐國家最常用且現今保留最古老的車款,大約活躍在1960~1980年代,跟上一張德勒斯登黃色電車同車系。雖然兩個城市現在都已有引進最新低底盤、模組化、長編組的輕軌電車,但還是可看到少數幾輛這種傳統路面電車。有些城市還保留更早的車系,但大部分都被淘汰,改用新款輕軌電車取代。

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市區電車路網也有許多這種傳統路面電車(上圖),這款TatraT3車系數量還不少,穿梭在傳統市區軌道上,僅有往郊區的路線才行駛Škoda車廠現代低底盤輕軌電車。讓整個市區景觀,仍有東歐國家冷峻單調的刻板印象。(下圖)另一個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路面電車,現今行駛的傳統路面電車多數為TatraKT4車型,這款晚T3車系十年問世,大約活躍於1970~1990年代,簡潔直線取代了流線曲線,車輛也多改為固定兩節編組,現代改裝增設LED燈箱,仍活躍在市區。不過塔林已經引進CAF車廠低底盤輕軌電車,不久就會陸續取代這些舊車。

回到西歐國家的德國,同樣有百年路面電車歷史的慕尼黑,十多條路面電車網,仍然繼續在慕尼黑公共運輸系統中服務。十多年前,低底盤輕軌電車數量還不多,款式也不多的時代,這款胖嘟嘟的老電車,是當時的主流車款之一。慕尼黑地鐵Munich U Bahn是1970年代為了慕尼黑奧運才興建的軌道運輸系統,在歐洲大城市中算很晚興建捷運/地鐵的一波,因此地鐵興建前,路面電車及公車一直是慕尼黑市區公共運輸的主幹,最興盛年代是在1960年代,共有21條路線,路網總長84公里。

這款P3型電車(上圖),活躍於1960年代,是P型車系最後一批車輛,P型車是慕尼黑電車現今最古老的車系,P3型在1997年改裝繼續投入行駛。現今許多城市都紛紛引進新技術輕軌電車的時代,慕尼黑路面電車也投入不少新型電車,舊款P型電車則成為少數。下圖卡爾斯廣場前多條路面電車交錯,傳統P3型電車與Adtranz(今屬於Bombardier公司)所造的新款R型低底盤輕軌電車擦身而過,譜出慕尼黑具有歷史文化的路面電車移動故事。

在歐洲,百年前開始地鐵興建的年代,不少中小型都市,採取將當時已有的路面電車地下化,成為地鐵系統的一種。例如當時1896年通車的布達佩斯地鐵一號線,就是以路面電車市區地下化而來。在人口較少的中小型城市,如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就有更多樣化的路面電車營運模式,在路面上、地下化,跟後來興建的捷運(1,2,5,6號線)、路面電車改良的準捷運(3,4,7號線)交錯整合運用。

布魯塞爾的路面電車依舊採用跟公車路網相同的編號系統,因此兩位數字編碼的路線中,有些行駛公車,有些行駛電車,呼應了百年前柴油公車尚未問世前,路面電車就是當時的公車,這段城市運輸的歷史往事。人口不多的布魯塞爾,在二次大戰後的1950年代,當時要興建高運量捷運系統時考慮到運量及效率問題,而採用路面電車地下化方式興建,稱為Pre-Metro(準捷運系統),是折衷式捷運、輕量化捷運或所謂中運量捷運的鼻祖之一,後來隨著路網擴充及運量的增加,高運量車輛引進,而有了混合式的交錯運用。

今天在布魯塞爾捷運車站,會看到以M為字頭的高運量捷運電車、以T為字頭的輕量化捷運電車,還有一般兩碼編號的路面電車沿著輕量化捷運地下化路軌行駛到地下車站(如上圖51路電車),方便跟M與T兩種捷運做轉乘之混合式或折衷式捷運系統。這種多運具的整合模式,沒有親眼見過、體驗過,是無法理解較低運量、中小型城市的軌道運輸,是如何巧妙利現有運具的提升服務,作為適合當地的公共運輸系統。這也是理解路面電車延續至今兩百年歷史,加上親身在歐洲上百個都是所聞所見,融會貫通後才領悟。
延伸閱讀:
德語系城市的路面電車
路面電車 vs. 現代輕軌電車
準捷運系統(Pre-Metro)比荷篇
持續完成中的伊斯坦堡都市大眾運輸系統
德勒斯登的現代化低底盤路面電車
百年歷史的札格雷弗路面電車及公共運輸
塔林的新款路面電車
慕尼黑都市大眾運輸路面電車篇
米蘭復古電車到輕軌電車
舊金山復古電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