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舊城區、舊市區之盧布安娜與台南對照

歐洲許多千百年的歷史城市,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最早發跡或人文生活歷史的舊城區、後續開發的舊市區(或稱新城區),及年代更近的新興開發地區之分。舊城區或稱歷史城區、歷史中心有些被列入聯合國文化遺產完整保護,有些雖未被列入仍以當地資產保護法令規範區域內的建築與街區景觀維護標準。斯洛伐尼亞首都盧布安娜,其舊城區劃定範圍雖然未被列為聯合國文化遺產,但為了城市交通與觀光的永續,當局除了規劃舊城徒步區外,也持續改造鄰近舊城的一些社區,在往市郊鐵道博物館路上,也看到市郊住宅區的樣貌。再來比較台南,台南也有舊城/歷史街區、市區內外的舊社區以及新興重畫區或低密度住宅區,這三者是否能與歐洲城市比較,而得知箇中奧妙之處呢。

舊城區轄城中地理位置及豐厚歷史人文之優勢,文化遺產規定下的高額維護成本,不論是否居民還住在其內,地價房價高漲、法令規章之多,自然而然會將這塊區域規劃為商業觀光,並結合徒步區規劃,方便維護與有效管理。歐洲許多歷史觀光城鎮,幾乎都有同樣的發展脈絡與模式,只是各地規範有所不同,轄區不大的盧布安娜舊城跟高地城堡(城市發跡點)就是一例(上圖)。而台南舊城區保存與規劃,含公共交通、徒步區的觀念與執行上就相差很多。歐洲的舊城區或舊市區,雖走向觀光產業發展,還是有比較統一的管理及生活共識,雖然其中也包含一些外來的商業投資,但在文化遺產與舊都市景觀維護、現代交通等公共建設改造下,舊城區仍可在歷史傳承與現代生活上取得折衷與融合。

關於舊城區或歷史城區等觀光名勝,觀光客認識較多,就不再贅言。本篇想要探討的議題,是觀光客比較少會去走到,可能位於舊城區附近或外圍,相較舊城區更晚開發的舊市區,或稱新城區。雖說「新城」區,可仍舊是好幾百年前就已開發,較多的是十八世紀末,西歐都市興起的現代化都市濫觴,新古典或新藝術年代的產物。這些鄰近舊城區的新城區,有些會被併入舊城徒步商業區延伸的一部分,一併開發為觀光、商業區域。而有些位於更為市郊的社區,則仍保留著百年前的寧靜住宅區樣貌,隨年代更迭,有些仍興盛著,有些卻頹廢。

這些新城區、老舊市區或老舊社區在歐洲都市內也相當容易見到,只是大多數觀光客並不會刻意去注意。就前述所言,新城區發展歷史並非短淺,在過去城市發展的某個年代,都市繁榮、人口擴散,市中心(即歷史舊城區)不夠居住或生活品質下降,居民向市郊遷移,就會出現這些散落在舊城外圍或近郊的新城區,也許是住宅街廓也有可能是住商混合街廓。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些當時是新城區的地方又變成舊市區或老舊社區。以盧布安娜為例,這些老舊社區,可能在二十世紀末再次面臨都市擴充、人口擴散、都市發展的改變,相對生活機能再度轉弱,面臨早期舊城區一樣的都市問題,居民又再度往更郊區遷移,產生新興市區,或台灣習慣稱的新興重劃區。

隨著人口的遷移,造成這些舊市區的產業、生活空洞化,空屋率提高,同時生活環境開始惡化,此時若沒有適當的都更計畫或社區改造介入,舊市區同樣會開始沒落、頹廢,地價下跌、治安惡化成為都市毒瘤。而臨近觀光舊城區的舊社區,若無被劃入舊城歷史街區保存範圍一併規劃,或是都更為現代商業區或住宅區,持續的頹廢下去,則會出現較可怕的市容(上圖)。例如缺乏更新的基礎建設、房屋老舊甚至空屋多、多處牆上佈滿塗鴉,無人管理的荒地散落其中等等。然而,有些可能為解決都市交通問題,或是社區改造,當局投入資金進行規劃工程,也可能為舊社區帶來新氣象,如盧布安娜臨近火車站附近的舊市區道路改造計畫,縮小汽車道路空間反而增加人行道的設計,營造綠色交通的都市環境(下圖)。

回過頭來看台南,過去台南舊城牆圍住的舊城範圍,其實一直沒有平均發展,城區居住密集重心仍在今日的中西區一帶。而這一帶在日本時代歷經市區重劃,筆直的幹道劃出猶如歐洲的新城區,而幹道內的街廓小巷弄,則依稀保留舊城年代的生活點滴。把焦點移到正在研究的區域,位於舊城北郊城外,其實是一塊尚未執行都市計畫的區域,地名稱為「寮內」(下圖)。這裡是相對舊城較晚開發的新社區,隨著時代的更迭演進,現又被稱為舊社區。因地勢高低落差,跟鄰近的台南公園及東邊高地,形成下凹的低地,因此現今進出此區的既有巷道,呈現驚人陡峭的坡道或是人工隧道,反而成為該社區的特色。(下圖)

寮內這塊區域其實面積不小,比照盧布安娜正像是新城區尚未開發或是相對弱勢、頹廢的老街區。這些區域可能都是低矮的民宅為主,巷弄狹小而自成一處隱密的住宅區。以寮內而言,說是住宅區其實裡面也隱藏著不少小型家庭工廠,說是低矮民宅,其實也座落幾處建商開發的現代主義樣式透天住宅,看似適合步行的狹窄街道,其實也存在不少私人汽車出入,只是交通量相對市區其他街道單純許多。似乎這塊地有被遺忘好幾年甚至數十年之久的感覺,居民在此的生活也早已成為一種習慣,長久缺乏更新的老舊社區,同時也失去過去地區性產業,沒落且寂靜的氣氛也成為一種常態,除非有公權力介入做一番改變,或當地居民自發性的行動,否則似乎看不出改變的迫切性。

剛開始研究這一區塊時,心中並無太大的觸動,因為類似這樣的傳統舊社區,在台南舊城內外還存在不少。如果說必要改變或是因現代居住衛生、交通等條件、消防法規等環境因素必須去改變,還得要有一套完整都更計畫與配套,甚至是一個區域性的都更方案,才有開發價值並說服當地民眾,否則,說實在,當地居民也提不出什麼好的想法。在台灣,也許都要等到重大事件發生,才會警覺到問題的重要性。也許,重大事件未發生前,維持現狀似乎已成為台灣人最好的選項。然而,未來重大事件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也很難去預知,不過到那時候又是另外一個關切的議題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