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世界歷史城區:華沙舊城

二次大戰砲火下瓦礫重生的華沙舊城,包含周圍的新城及現代市區,無疑是整合了華沙歷史城區、觀光景點等最精彩的市容,完全在一塊不大的幾平方公里面積內。華沙在14世紀初開始建城直到十六世紀中當時國王遷都到華沙,才開始城市的政經、藝文發展。如今,被列為聯合國文化遺產的華沙歷史城區,範圍僅是回復舊觀的舊城區以及鄰近的兩排建築。

舊城區或稱華沙老城(Stare Miasto)是指戰後被修復,回復到17~18世紀的華沙皇宮及廣場地區、舊城廣場地區以及十九世紀可拉科夫斯基大道(皇家大道)上的歷史街屋,才是文化遺產保存區。不過,當時比舊城還晚幾十年興建的新城區(舊城北方),以及舊城南方皇家大道,十九世紀開始繁榮的現代商業區,全部由戰火瓦礫中重建,現在是華沙舊城的主要觀光景點。

戰後1950~70年代,華沙全民有志一同,把老城恢復到波蘭王國最輝煌的時期,十七、八世紀的華沙,就呈現在今日華沙舊城,北方的新城及附近的歷史建築、教堂、公共建築,可恢復舊觀的就回復舊觀,有些則是新舊建築的融合,也是相當不錯。尤其在前蘇聯控制的共產時代,留下的共產獨裁與意識形態的生活,也保留在當地博物館或建築雕像中。

舊城及新城及往南的皇家大道、華沙大學、十九世紀商業大道,還有舊城新城外側的大馬路,被規劃為公共運輸導向的轉運節點,有華沙地鐵在皇家大道與新世界大街上有一站,城堡廣場之下,則是被整合的公車、電車轉運站,皇家大道幾乎是私人汽車很少的公車專用道,而新舊城外圍的幹道,有多條公車路線往來城堡廣場及北郊的地鐵、電車站。

舊城及新城幾乎被規劃為人行徒步區,與外圍方便的公共運輸,形成一個良好的觀光旅遊設施,這也是歐洲許多歷史城區,不但宜室宜居,也容易推廣城市歷史文化特色的深度旅遊價值,也值得台南古都作為旅遊觀光與宜居城市平衡發展的規劃上,一個相當不錯的參考借鏡。
本內容收錄於(2016/5/13)成大藝術中心主辦的講座《從「旅」到「行」的比較旅遊》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