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旅人話題:教皇國,梵諦岡

「全世界面積最小的主權獨立國家-梵諦岡,卻有著全歐洲唯一的台灣大使館,真是上帝的巧妙安排。」而這個最小的國家被義大利包圍,在當時爭取主權獨立時,跟義大利也有一段歷史糾紛,又跟台灣與中國的歷史糾紛相似。一般普遍知道的梵諦岡就是聖彼得堡、博物館與教宗,比較少人知道其前身有個「教皇國」的名字,本文將探討自古羅馬帝國滅亡到梵諦岡成立之間這個模糊的教皇國故事。

梵諦岡正式國名為梵諦岡城國(The State of Vatican City),也稱為教廷或聖座(The Holy See)。顧名思義是天主教廷最高教宗的行政中心,城國就是以前歐洲城邦的形成,而且義大利境內其實除了梵諦岡外,其實還有另一個獨立小國稱為聖馬力諾。梵諦岡前身為掌控全歐洲封建歷史政治、宗教長達千年的教皇國,即羅馬天主教皇的領地。

話說,自古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教皇領地(見目睹古羅馬帝國一文)就開始形成,加上後來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國,分別以現今的伊斯坦堡(古稱君士坦堡)及羅馬為都,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所屬的領土分崩離析成為許多封建諸侯國,羅馬天主教廷與尚未滅亡的東羅馬帝國(東正教教皇)爭奪歐洲封建城邦的控制權,在紛紛擾擾的歷史中,羅馬教廷扶植日耳曼民族的查理曼帝國,因此歷史上出現以日耳曼民族為主的神聖羅馬帝國。教皇加冕帝國皇帝,皇帝提供領土給教皇,從此羅馬教皇在分裂的西歐各諸侯中也享有主權與領土。之後教皇參與十字軍東征的策劃與資助,派遣主教到各歐洲封建國家的權力中心,干預各國的王位繼承與朝代更迭,各國的宗教信仰與領土爭戰等,都與羅馬教皇息息相關。梵諦岡的中心點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que )是在四世紀,羅馬帝國皇帝下令於第一任教皇聖彼得殉教之地興建的教堂,於十六世紀大改建,由米開蘭基羅、拉斐爾、貝里尼等名建築師接手,前後花費120年完工,是目前梵諦岡的政治、經濟、觀光的主要中心地點。

而千年來歐洲各王國為宗教、領土、王位而爭戰不休,教皇國也被迫不斷面臨領土範圍的變更,教廷還曾經搬遷到羅馬以外的領地,如米蘭。然而,不變的是天主教教宗所主宰的至高無上地位與左右歐洲各國政治的影響力。宗教革命後,歐洲許多王國陸續脫離教廷的控制,包含當時義大利北部的幾個諸侯國、共和國,當時荒廢多時的羅馬,政商地位不如鄰近國家,十六世紀時,羅馬因當時教宗的規劃與建設,而逐漸恢復繁榮。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席捲歐洲,再次造成教皇國的領土與主權的動盪,直到維也納會議中歐洲封建王國領土重畫,才讓教皇國再度重建。不過,1870年義大利統一時,教皇國領土縮減至僅羅馬城西邊梵諦岡丘陵一隅,當時的教宗與義大利政府仍互不承認彼此的主權,直到1929年教皇庇護十一世與義大利簽訂合約,兩國互相承認,此時教皇國消滅由梵諦岡城國取代,成為今日主權獨立的永久中立國。

巧妙的是,梵諦岡是全歐洲唯一設有台灣(中華民國)大使館,這個要求主權獨立的經歷,與梵諦岡巧妙類似的「國家」,其大使館正位於聖彼得教堂前的「和解大道」旁(上圖),真是一切都很巧妙啊!因此深入了解教皇國、梵諦岡的歷史,踏進聖彼得大教堂前的這棟大樓裡,此時真的會覺得因為有上帝的存在,在梵諦岡,讓全世界的萬事萬物、矛盾衝突都能夠和平共存呢!

沒有留言: